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白金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024-04-02 11:34:04 点击率: 来源:本站

   白金杰,辽宁昌图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儒林外史》学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民事艰难心血尽 傲骨谁怜守旧贫——海南儒宦樊庶》,编著《酒令丛钞》《儒林外史学术档案》(合著)等,在《光明日报》《文学报》《武汉大学学报》《明清小说研究》《中华戏曲》等报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海南省社科重大专项2项,一般社科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社科重大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曾获第35届田汉戏剧文学奖评论类二等奖。

   2月26日,《光明日报》第13版“文学遗产”专栏刊发了我校文学院教师白金杰副教授撰写的文章——《〈儒林外史〉“仿唐人小说”覆议》,这是她第二次在该专栏发表文章。白金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能够在该专栏发表文章,是她作为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荣幸,她将秉持“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的信条,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继续努力。

白金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月26日《光明日报》刊发白金杰副教授撰写的文章《〈儒林外史〉“仿唐人小说”覆议》

报刊新声,古典深研

   谈起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两次结缘背后的故事,白金杰提到:“这离不开导师的指引与同门的帮助,同时也高兴地看到了自己的学术成长。”两篇文章都是在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篇《小说里的中国传统——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史中的小说叙述》发表于2018年11月26日,该篇文章是白金杰参与陈文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她关注中国文学史书写的起点,曾被作为该项目中期汇报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上报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第二篇文章发表于2024年2月26日,是白金杰十年前与师兄甘宏伟合编《〈儒林外史〉学术档案》的后续成果,该档案也是陈文新教授主持的“中国学术档案大系”项目之一。当时,她正处于科研初期,对每一篇论文的评介都相当于要完成一篇研究综述,“要对同类题材有系统的把握,才可能点评出选篇的价值”。这一项目的历练,使她对于《儒林外史》的理解更为深入,为之后做相关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本篇论文,也得到了文学院阮忠教授的指点,才得以呈现出最终的面貌,并被《光明日报》录用。

   可以说,白金杰的学术之路正是得益于这些敦厚师长的教诲,以及科研课题的历练,才越来越清晰,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此外,《樊庶评传》的编撰更是打开了白金杰对于海南文化领域的新大门。2021年,受文学院阮忠教授的招募,白金杰开始为清初海南儒宦樊庶著述传记。随着研究的深入,樊庶在白金杰心里的形象愈加丰满,“对着屏幕看着五百年前的书页,感觉自己穿越了时光”,得以与这个风雅多才、景贤崇文、至情至性的才子对话。妙手偶得的是,她检索到了樊庶为苏轼编纂的《苏文忠公海外集》的全文,这本书虽早就著录在古籍中,但并未充分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樊庶感到庆幸,也为我感到庆幸。”此次研究让白金杰深刻明白,海南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虽孤悬海外,却有无数民官才子万里投荒,为海南文教政治竭尽心力,“沧海何曾断地脉”,海南文化也早就在不知不觉当中自觉生长起来。

白金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樊庶评传》书照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正是因为白金杰用心把握每一个机遇与挑战,俯身躬耕古典文学的沃野,日积月累,才得以呈现如今的成果。心之所向,从未更改,之后她计划回归到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传统路径,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以个案研究推进整体的反思。

师传风骨,文化惠民

 积极向师长请教是白金杰在学术生涯中始终保持的一个习惯,“我的每篇文章都经过了师长们的指点,才呈现出最后的面貌。交流切磋的过程,是非常纯粹美好的。”她珍惜每一次能够参与团队合作的机会,力求认真踏实地完成任务,不计较得失。因为她深知,在这一过程中既可收获很多的治学方法,也能积累自己的学术经验,为今后科研打下基础。

白金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白金杰

 

 与学生相处时,白金杰致力于传承热忱问道的优良门风。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在确定硕士论文选题时,她会以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规划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和他们一起决定。对于为本科生开设的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白金杰亦独具匠心。曾经上过这门课的学生樊静怡说:“白老师的课件多展示原著原文的摘录,而非直接呈现知识点,上课时老师娓娓道来,总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面对学生的这一评价,白金杰认为学习古代文学不应只读文学史和别人整理过的见解,而是应该多读原典,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学史中的评述。她建议学生:论文写作时,首先摒弃“先入为主”的思维,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打印下来圈画整理,这样有助于视野的开阔和思路的清晰;适当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学术前沿的权威期刊与论文,多阅读、多交流、多比较,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不同观点,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才有可能形成个人见解。

 

 作为高校教师,白金杰不仅承担着科研与教学任务,还要做好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推广。她认为两个任务都很重要,传承与推广并非泾渭分明,两者缺一不可,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2021年,她在海口湾演艺中心开讲《“祸水论”视角下的<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主题讲座,近日,又接受了第163期书香沙龙公益讲座的邀请,分享有关明清小说的研究感悟。“大众讲座应该是有趣的,但内核都是严肃的。”白金杰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古典文学的世界,让“高冷”的学术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白金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白金杰在海口湾演艺中心做有关《红楼梦》的讲座

白金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白金杰在进行有关明清小说的分享

 

 静观自得,谦行处事

 静水深流,情稳泰山。白金杰认为,情绪稳定是自己的一大优点。以文学为砖瓦建构起的坚实精神家园,是她得以一气平和地做自己的学问的主要原因。她虽主要关注明清文学,却亦对先秦文学感触颇深,精读《孟子》,钦佩其中的浩然之风;在硕士阶段,她在导师刘敬圻的指导下以研究“二拍”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欲望是痛苦之源,排除一些不必要的欲望与杂念,人生会轻松许多;后来在做《儒林外史》研究时,她从封建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中,感悟到读书人最重要的品格是精神的独立,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沦为功名富贵的奴隶。通过文学,与历史人物相遇相知,她常以这些人物为镜,或汲取或自省,内化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外化为对经典的自觉研习和传承。“学古代文学的人,可能多少都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白金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白金杰(左)与硕士生导师刘敬圻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白金杰始终秉持的箴言。她不以张扬的姿态引人注目,而是以沉稳的心态默默钻研古典文学的宝藏。“在科研方面,我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应该多多向其他优秀的学者学习。”面对科研与生活中的“拦路虎”,她十分认同荀子所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遇到困难,产生烦躁畏难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她也不例外。但她知道,与其空想,不如正视自己的不足,多看多读,不要急于一时,功到自然成,厚积薄发才是常理。

 

 谈及何以消遣,白金杰说:“大概就是阅读,爱好很少,快乐很多。”她并不把阅读当做是一种单纯的研究需要或负担,而是认为,将阅读融入生活能给平凡的日子增添一抹诗意。通过阅读进行研究对她来说也并不枯燥,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抚摸历史文化的脉络,被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触动,在感叹古人创造力的同时也惊叹文字的魅力,便是她的独特乐趣。在浮躁的时代,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或许尚且无法完全理解这种沉静与晓畅,白金杰温柔地说:“时间会治愈一切,风浪经历多了回头看看,其实从前的磨难也不过如此。”过去给她带来的未必是风霜,更多是风华,平和与坚韧是她对时间最好的回答。

 

 “海师文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及同事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希望自己能够无愧其中。”回望过去,白金杰从未后悔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立足现在,她以《光明日报》的认可为里程碑,以淡然自若的心态接过文化传承的星火,言传身教,照亮更多求知的双眼;展望未来,她将保持对学术探究的渴望,在古典文学领域步履不停。传千年经义,燃万古明灯,这是一种无法熄灭的信念,一如千千万万个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的古典文学学者,怀抱从容与追求,诠释古韵芳华。

 

(文章从海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转载)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 电话:0898-65887916 邮编:571158
  • 技术支持/中旗网络
  •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