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师生的学术素养,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12月10日下午,文学院邀请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惠英教授在田家炳701教室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临高人称“贝、贝翁”说起》的专题学术讲座。文学院语言学教师及硕、博研究生近50人现场聆听并参与互动。
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冯法强主持。他简要介绍了张惠英教授对海南语言研究的突出成就和贡献,指出张教授长期从事方言及相关比较研究,视野开阔,著作颇丰,尤其善于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发现研究的价值。
张惠英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意义引入讲题,并强调我们应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语言研究。
讲座基于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着重解读了语言同源同一而文字记录“繁多”的现象,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汉藏语中名、量同源;汉藏语中亲属称谓作量词;亲属称谓词“祖妣父母翁伯”可表示性别,也可作不辨性别的词头词尾;海南临高话词头ʔbeʔ55(伯)、海南长流土话词头ɑŋ55 (翁)的用法。
一些海外学者称临高人为“Ong-be”或“Be”,被译写作“翁贝”“贝”,有的学者就解为“Ong”指人,“be”指村,所以“Ong-be”就是村人的意思。张惠英教授认为,“Ong-be”就是“翁伯”,“Ong”就是“翁”,“Be”就是“伯”。“翁伯、伯”都是对长者、对男子的尊称。“翁伯”叠用,犹如“伯爹”叠用。
丰富的语言事实案例、精湛的语言理论,讲座引发了师生的兴趣和思考。多位研究生就相关内容提出问题,提供语料,现场气氛活跃。最后,张惠英教授指出,方言和民族语言的解读实际上也是一门冷门绝学,是一种更需要抓紧搞的冷门绝学。她希望广大教师和青年学子立足当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科研,让“冷门绝学”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此次讲座,张惠英教授不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观点,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而且加深了师生对汉语和非汉语比较研究的理解,同时也让大家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