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研究生教育 > 导师工作 > 正文
    导师工作
    文学院2023年学科简介与导师简介
    2022-11-01 10:52:22 点击率: 来源:本站

 

海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海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海南省历史最久、实力最强的人文社科类学科之一,始建于1949年,先后有康白情、黄保真、张惠英、柴春华、杨春时、宋剑华等知名学者执教于此。现为海南省A类特色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13年获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9年获批),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建设了富有特色的各类平台,拥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个。依托学科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是首批16家高校学报名栏中唯一的文学类栏目。此外本学科还建有海南现代文学馆,正筹建韩少功文学馆。

本学科教师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新获科研项目近200项,师均3.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其中重大1项、重点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4项;在权威报刊《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70余种。

本学科学术交流活跃。近五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7次;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讲学150余次;教师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400多人次,赴境外讲学、交流16人次。

本学科各二级学科发展较为均衡。文艺学的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古典文论研究、西方文论研究,古代文学的诗文体派研究、戏曲文献整理、诗词选本与社会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的中外文学比较、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等,均取得显著成绩。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作为龙头学科,分别形成了百年中国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现当代文学学术史研究、海南当代文学研究以及海南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研、语言资源保护和应用研究等优势特色研究领域。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31余人,博士58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10人; 90%以上的教师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学缘分布广泛。有全职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2人(含博导)。全职导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6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5人,南海名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学会副会长4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人才团队1个。

本学科利用海南的地理优势和自贸港的开放政策,建立了与国内国际学界的广泛联系,致力于打造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南方重镇,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声誉良好。

二、招生专业与研究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5个二级学科。

1、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探寻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与本国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立足新历史高度,发掘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现象、新领域、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娴熟运用各种思想工具,创造性阐释现当代文学现象的丰富内涵;比较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学传统的异同,反思现当代文学本身学科建构,在充分实证和分析的基础上,自觉完成有关知识经验的不断更新,为当代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视野和知识路径,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2、文艺学方向以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为主要资源,结合现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实践,在对中外古典理论进行重新诠释和评价的同时,努力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特别是要针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现象进行有理论深度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与此同时,以中外文艺理论为基点,扩大学术视野,努力打通文学与哲学、史学、伦理学、宗教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界限,围绕现实理论问题,尽力吸收上述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大文学研究与批评的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思想和学术活力。

3、中国古代文学方向以古代诗文、词曲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古代文学思潮与诗文体派、唐宋词体及选本、戏曲史与戏曲文献整理、经典作家作品等。诗文流变与体派研究,着重探索唐宋诗文创作群体、文化影响及风格嬗变,注重诗文体派之间的关系、同一体派中作家及其创作的差异;从文学发展史的高度,探寻隐逸诗文风格特征及其流变。宋代词体与选本研究,注重从选本与词体的视角发掘词学审美特质,从词史的高度审视不同词体的同异,动态把握词体的审美特质。戏曲史研究与戏曲文献整理,注重戏曲发展史、特别是宋前戏剧发生、发展的系统描述,以及古代戏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以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国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强调探究中外文学思潮的互动现象与模式,同时,在西方现代审美批评的理论视野中,重点研究中国现代主义审美理论的构建与困惑。20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以苏联文学的世界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为重点,着重探讨苏联文学的“人类思维”倾向和多元化艺术特征。美国当代文学,则以西方现代作家斯奈德、威尔逊等作家为重点,着重从文化的层面探讨现代西方文学现象,透视多元文化要素,揭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困境与突围、文学和政治的合谋与冲突问题。

5、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主要以汉语共同语、海南汉语方言和海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描写其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在不同时期的面貌,揭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系统和特征,寻求其演变动因和轨迹;在共时角度寻求海南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海南汉语方言与内地汉语方言、以及海南少数民族语言与中国境内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异同,阐释其变化发展的机制和脉络,彰显海南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在汉语史研究和类型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周泉根,男,江西南丰人,博士(2004)、教授(2012)、博士生导师(2013),2004年毕业于人民大学中文系,澳门大学合约研究员(2014-2015),现为文艺学学科带头人(2016)、国学研究所所长(2015)、博士后合作导师等。多次赴韩国、港澳等地做关于出土文献和海南文史方面的学术交流。至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出版论著或编著13种21册。先后有4篇文章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收录《中国文学年鉴2020》。代表论著有:《新出战国楚简之<诗>学研究》《桑麻论学:卖油翁与卖炭翁对话集》《原<缁衣>古本初步》《郭沫若<庄子批判>之批判》《<缁衣释文>汇校》等。在研国家社科1项(“日藏《礼记》注疏音义类文献整理与研究”)、省重大专项课题1项(“苏轼《论语说》笺译”)。已主持完成国社科、教育部、省、厅级课题有6项。国社科项目“儒典《缁衣》古本及其相关先秦儒家文献研究”成果《子曰与诗云:<缁衣>古本及相关文献演化研究》获优秀结项。近年为硕博生主要讲授的课程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经典研读》《<周易>研究》《经学与文学》等。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暨研究生招生主要选题方向和博士后合作领域为:中国古典文艺学;出土经学文献整理(如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和唐开成石经中相关的经学文献);经学文献史(如唐宋经学从写本到刻本的演变研究、日藏经学文献研究);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研究(如周秦文体学源流研究、中国艺术精神源流研究)等。联系邮箱:quangenxingzhou@163.com.

张伟栋,男,1979年生,哈尔滨人,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第四届北京文艺网国际诗歌奖二等奖,北大未名诗歌奖,刘丽安诗歌奖,胡适首部诗集奖,第三届南海文艺奖。著有专著《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2012)《修辞镜像中的历史诗学——1990年以来当代诗的历史意识》(2017),诗集《没有墓园的城市》(2015)主编《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二十九卷)》(201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海南省社科联课题两项,海南教育厅课题一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为中国新诗史与诗歌理论研究,研究方向:历史诗学、媒介诗学与诗歌社会学。主要开设课程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野草》专题研究”、“文学经典的哲学解读”、“西方文论”、“德国古典美学”、“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二十世纪现代性问题研究”、“后现代经典研究”等。

甘生统,男,汉族,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及省社科等各类基金支持项目8项,目前在研1项(国社科项目)。截至目前,已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江海学刊》《红楼梦学刊》等报刊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皎然诗学渊源考论》等著作5部。获各类荣誉、奖励多项。

郭皓政,男,汉族,1974年生,山东东平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古代小说研究等。曾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东岳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含第二作者)。主要著作有《红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明代状元史料汇编》(222.3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明代状元与文学》(齐鲁书社2010)等。主持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多项。2013年12月,获第四届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7年3月,获海南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入选海南省“南海名家”(2019)、海南省“领军人才”。

王学振,男,1969年生,湖北江陵人,教授、编审,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语言文学省级A类重点学科责任教授,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主要从事抗战文艺、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省(直辖市)级项目4项;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小说评论》《南方文坛》《当代文坛》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5部;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项。先后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首批南海名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高云球,女, 1973年9月,满族,籍贯沈阳,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现代文艺思想与文论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专注于西方理论思想流变、民族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以及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形态研究;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求是学刊》《光明日报》等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2000年以来独立承担美国洛杉矶文化中心项目、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级项目等。

邵宁宁,男,1965年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2006-200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古今文学通变研究。著有《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2019)》、《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等专、编著18种。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刊发表论文140余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刘复生,1970年11月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南海名家。曾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海南文艺评论奖特别奖。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十余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历史的浮桥——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批评的想象力》《文学的历史能动性》《思想的余烬》等7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罗璠,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党员,文学博士,三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海南省高层次领军人才,现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人才办、人事处负责人。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访问并接受过培训与教育,获得2012年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邀请。兼任海南省比较文学与海岛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海南省“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主任,海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中外文艺思潮研究,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研究》、《文艺争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中国文艺思潮与湖南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残雪与卡夫卡小说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等专著,主编《大学应用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等教材。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院士平台重点研发专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获得海南省十一届、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第十届教学成果三等奖等科研与教学奖励。

陈义华,男,1973年12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多年来曾经在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院校从事教研工作,现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英美文学专业三级教授,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海南省领军人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英语)建设点带头人,国家民委南盟国家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服务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与成果鉴定专家,海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陈义华教授长期致力于后殖民文学、后殖民社会思潮与文化形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发表相关领域论文60多篇,其中CSSCI /A&HCI/ SSCI论文合计40余篇,主持包括福特基金亚洲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国家语委重大项目、国家侨办项目以及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国际国内各级各类课题近二十项,出版专著译著以及教材合计6本,获得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各一次。

王超,男,汉族,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本硕博均免试保送),师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任会长曹顺庆教授。现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省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2008-2017年担任县市区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等职。2017年入职我校后,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第一),海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海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还被评为全校首届“园丁奖”“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十佳青年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2篇,其中权威3篇,CSSCI共28篇,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获评文学院第四轮省级重点学科建设(2016-2021年)科研十佳(论文第一名)。独立主持1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海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个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4个省级一般项目。出版《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阐释学研究》《中西诗学对话》《比较文学变异学》《立德树人 传承文明》《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6部著作。指导师生获国家级教学大赛奖2项,省级教学大赛奖1项,“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多个奖项。

段曹林,海南师范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科及博士点带头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负责人,兼任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海南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等。2002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年至2008年在武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受聘于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主要从事汉语修辞研究,在唐诗修辞研究、修辞史、修辞方法系统等领域用力较勤,有所建树。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修辞史”,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以来的汉语修辞革新研究”。在《当代修辞学》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唐诗修辞论》等专著3部,著作《中国修辞史》(三卷本,合著)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省级教研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并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编《中文经典名著导读》等教材3部,所主编的教学辅导书《<语言学纲要>同步辅导与习题集》多次修订再版,深受广大学子欢迎。

黄思贤,男,1975年9月生,汉族,江西临川人。汉语言文字学博士,2008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领军人才、南海名家、“5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民族语言文字、古汉字和语言文化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海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项,国家新文科项目1项。在《中国文字研究》《汉语学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汉字中的自然之美》《纳西东巴文文献用字研究》《纳西东巴文献各类词性记录调查研究》《黎语文化调查研究》和《中国文字发展史》(民族文字卷)等多部著作。曾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2项,海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1项。

冯青,男,1979年8月生,江西都昌人,博士(语言学),博士后(中国古典文献学),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语言教学和词汇训诂、汉语史及海南地域文化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13/201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2010)、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中韩国际合作项目1项(2021),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2)和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专项(东坡文化研究)课题(2022)各1项;在《中国语文》、《文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周易研究》、《图书馆杂志》、《中国典籍与文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南昌大学学报》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朱熹语录文献语言研究》等学术著作6部,《朱熹门人冯椅小传辑补》等学术论著多次获得海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和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指导的研究生5人次获得海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2016)和“南海名家”(2019)等高层次人才项目。

杨遗旗,男,瑶族,1974年生,湖南省永州市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教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海南师范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中文教育南方高校联盟常务理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文献语言和民族语言比较研究。主讲本科生课程:《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语用学》等,研究生课程:《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与教学》、《广告语言研究》等。先后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论著获海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一次。较有价值和影响的论文有:《〈汉语大词典〉未录词语释证》、《应答语“哪里(儿)的话”虚化研究》、《黎语指示代词比较研究》、《古文运动对中唐辞赋创作的影响》、《推动唐代律赋形成的两股内生力量:“诗化”与“文化”》、”》、《<欧阳行周文集>十卷本版本源流考述》。著作有:《<欧阳詹文集>校注》、《黎语核心词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7项,目前正主持国家语合中心重点科研项目“基于《标准》的汉语分级学习词典开发研究”。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 电话:0898-65887916 邮编:571158
  • 技术支持/中旗网络
  •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