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收站 > 国学研究所 >

海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简介
来源: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5-04-13 14:44:00

 

 

       海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国学所”)的前身是古籍整理研究室。

 

       1981年4月陈云同志就做好古籍整理工作发表了重要谈话。同年9月,中共中央根据陈云同志谈话要点,下发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的文件(中发[1981]37号文件)。1982年8月,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简称“九年规划”)。1983年,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成立,负责组织协调高校古籍整理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机构,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室是海南师院单列的独立机构,国家教委准予6个编制。最初的办公活动地点是龙昆南校区文科楼一楼。1994年,古籍研究整理室更名为“国学研究所”,主要是希望古籍整理研究的目标扩大至更宽泛的传统文化的研究,并同时服务于本科教学。

 

       更名前的古籍整理研究室一直由范会俊副研究员负责,更名后,黄保真教授任国学所所长。王京、王家忠等都两位同志都曾担任国学所专职秘书。研究室时期,主要对一些古籍、尤其是与海南文史相关的古籍进行有计划的标点、注释工作。古籍整理研究室阶段,完成了《海瑞全集》、邱濬的《世史正纲》、《溟南诗选》、苏轼的《居儋录》、《投笔记》、《王宏诲、张岳崧诗选注》、《邢宥“湄邱集”注释》、《苏轼海南诗文选注》等点校、注释。其中范会俊注释的《王宏诲、张岳崧诗选注》、《邢宥“湄邱集”注释》、《苏轼海南诗文选注》被选定为参加1993年在北京举办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展出,并获得荣誉奖和优赏状。部分成果还写成研究性文章,如范会俊《古代海南题咏诗体现的宝岛历史风貌》(《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01、02)。

 

       在国学所阶段,古籍研究整理工作继续开展,如王家忠老师整理了邱濬、白玉蟾等海南历史名人的资料,刘剑三教授完成了《鸡肋集》、《康熙临高县志》、《光绪临高县志》等数部地方志文献或先贤文集的点校工作,并参与“海南先贤诗文丛刊”“海南地方志丛刊”约两千万字的审稿工作,丛书荣获各种奖励。

 

       更名国学研究所之后,科研范围也相应扩大,一些研究性的文章、尤其是海南文史相关的学术文章相继发表,如王家忠《明代海南人口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02)、范会俊的《海南黎族历史上的原始文化遗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06)、王京的《丘浚及其经济观点》(《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 )等等。还有一些文史类编著,如王家忠的《海南古迹名胜词典》(知识出版社,2000年。)1999年6月11日还协助院里举行了海南省孔子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国学所阶段,为实现兼顾服务学校的本科教学,黄保真、杨春时、牛志平、王家忠、刘小时、许山河、王京等老师纷纷开展国学所规划的本科文化课程教学。黄保真、杨春时、王家忠为文科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黄保真教授退休后,牛志平教授、许山河教授加入到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刘小时、王京老师为学校理科生开设传统蒙学和“科技史”相关的课程。很多课延续到本世纪初几年。收到良好的效果。

 

       1998年,随着黄保真教授退休后,国学所未再补选负责人,一些事务仅限于维持。1999年,国学所的财政预算由国家拨付改为学校自筹。后来,随着所里的王京和王家忠老师并入文学院后,国学所的活动基本停滞。更名国学所之后,国学所教研人员的编制绝大多数在中文系。2006年中文系主任阮忠教授希望国学所能开展一些具体的教研活动,委托周泉根博士制定相关计划。计划做好后,又因全面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继之博士点建设等诸多大事而搁置。

 

      2015年6月10日,文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成功地举办了“国学传承与古今之争”学术研讨会。论坛主体部分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由周泉根教授主持,主题为“古今之争”。阮忠教授提出要警惕国学普及中的商业化、庸俗化倾向。徐仲佳教授指出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不是全面打倒,排斥的只是制度化的儒教。滕琪教授从古雅和流俗这组概念指出古今不仅是个时间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念。陈鑫博士从现代性的发生出发指出当前古今之争背后的意识形态分歧。李占鹏和冯青则分别从昆曲之曲字的内涵变迁和小学之古今地位升降具体地举例说明了古今之争的文化现象。周泉根教授最后总结说,国学研究有门槛,大学国学研究所更应有自己身段,不能太趋时,学无古今、学无中西,古今之争不如古今之辨,目标不应厚此薄彼,更不应借古今之争否定启蒙,而应如太史公所期许的力求“通古今之变”。

 

      论坛下半场围绕“国学传承与教育”主题展开,由历史系史振卿副教授主持。王献军教授首开议题,他依据国学大师季羡林提出的“大国学”概念,将国学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国学。文学院退休教师朱荣衢先生则表示研究“国学”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最好能从地域性上研究和传播国学。林敏研究员从佛学角度精彩地指出国学传承的方法。最后,邵宁宁院长表示,国学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文化,应对现实中种种的价值失衡、道德失范等精神问题,专家学者更应当积极、认真地参与有关国学教育的研讨和实践,回应社会需求,适时走入社会各个阶层,传授、普及恰当的国学知识,促进社会文明水平整体提升。

 

      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学术等各届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越来越热情关注,都希望从中找到创新发展的古老启发或新鲜契机,国学的传承和研究,文明的再造和开新又成为各界持续热议的话题。为充实我们博士授予权单位的研究内涵,为方便展开高校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为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培养计划,我们以为有必要继续开展国学所的工作。

2015-6-18

 

      【备注】:以上材料是周泉根教授根据前校长蓝田玉教授、国学所前任所长黄保真教授、文学院前任书记韩捷进教授、和国学所曾经的工作人员王家忠教授、王京老师,文学院前资料员陈新老师、文学院前办公室主任麦冬雯主任的访谈记录综合而成,也参考了《海南师范大学校史》、档案馆及其他相关资料。希望各位勘误或补充。如有可补订材料,请直接与周泉根联系29346132@qq.com。不胜感谢!

 

 

海南师范大学各部门网站:

公众服务: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邮编:571158
  • 版权所有(C)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6